宋元古窑闽清窑窑址群
[日期:2015-01-2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在今福建省闽清县义窑村,烧瓷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五处,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星浅灰色,青的色调少,有福建地区特色。在福州市闽清县义窑村,方圆10平方公里范围内,散布着从宋到元的规模巨大的窑址群,而不为外人所知。让人不解的是,如此巨大的窑址群,在当地县志和相关文献上,找不到一丝有关的文字记载。相反,在乾隆版的《闽清县志》(1742)中,却有“闽清不产瓷器。”的记载。十年版的《闽清县志》因袭前朝所述,也说“邑旧不产瓷器。”两本县志对义窑的窑址只字未提,没有任何记载,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窑址群难道隐藏着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中国水下考古队前些年在南海海域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对一些出水的瓷器无法判别其窑口。有专家对照闽清义窑瓷器标本,认为那些无法判别窑口的瓷器产于义窑。近年在澎湖列岛海域也出水了类似义窑的瓷器。2006年,在福州连江县的东洛岛海域发现了元代沉船,出水了数量可观的元代青瓷器,经专家鉴定是闽清义窑的产品。在日本也发现闽清义窑的青瓷产品。近年在连江截获的一艘走私船,发现许多古瓷器,专家确认是闽清义窑的产品,现该批瓷器珍藏在连江。但义窑的瓷器却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 闽清义窑属民窑,主要生产日用粗瓷,包括碗、热壶、碟、罐、盅、炉等,因其釉色以青白为主,黑褐为次,釉厚而均匀,统称为青白瓷。义窑大约兴盛于12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下半叶,产品销往永泰、闽侯、龙溪等邻县,也有远销东南亚。 闽清县博物馆馆长林跃先长期从事闽清古窑研究。他说:闽清县素有“瓷都”之称,最早发现的古陶片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闽清古窑的规模非常大,从闽江边一直纵深到闽清县东桥镇,两边山头陆陆续续都有窑址堆积,仅东桥镇的义窑、青窑、大安、安仁溪一带就有20多座山头有古窑,长达10公里左右,共有100多处古窑遗址,在宋元时期这样大规模的窑址非常罕见。 1958年11月,当时南平专区文物普查队丘家炳、严惠劳等考古队,在闽清县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先后在该县发现宋代古窑址五处,距城关20-35里义窑一带。窑址出土物大体相同,有大量的匣钵瓷片和遗物,瓷器有碗、洗、罐、蝶、香炉等。瓷片的花纹、胎骨、釉色较为精美,种类多,与各地所发现的宋窑相同,初步断定为宋代窑址。 1983年12月厦门大学考古专家叶文程教授考察组,对闽清县东桥镇义窑和青窑这一带的古瓷窑址,作了进一步的调查,一行6人考察后认为,闽清县的青白瓷窑窑址就分布范围和文化堆积可以说在福建省烧造青白瓷的瓷窑中规模是最大的一处。是一处有价值的窑群,它对 研究福建青白瓷系的形成,发展以及福建陶瓷的外销,探讨福建青白瓷窑与窑系的关系,了解闽清的陶瓷发展史,地方史,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这些古陶瓷以外销为主,远销日本、东南亚一带,日本近年来在宋元考古地层出土了许多瓷器碎片,类似于闽清古窑的产品;2006年在福州连江县的东洛岛曾发现元代沉船,出水的数量可观的陶瓷经鉴定是闽清古窑的产品;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队在南海海域进行水下考古发掘,相当一部分出水瓷器被专家认为可能产于闽清古窑。 闽清古窑的器型种类非常多,既有碗、碟、盘、壶等日用瓷,也有猪、狗、狮等工艺瓷;其类型丰富,包括青瓷、青白瓷、酱釉等;这些古陶瓷的文饰也非常丰富,有刻画、印画等。 闽清古窑的窑炉也独具特色。因为像龙一样,顺着山体往上延伸,故名“龙窑”,2004年,闽清发现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龙窑和一座长达104米的龙窑,填补了福建省古陶窑完整性的空白,在全国也非常罕见。 闽清古窑引起了专家的关注。1985年,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我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到闽清考察,根据这些陶瓷的烧烤工艺、胎、釉、文饰等将其上限时间定为南宋时期,下限定为元代。 冯先铭研究员考察后认为,闽清古窑是我国宋元时期一处青白瓷重要产地,其窑炉和产品有自己的特色,将其命名为“闽清窑”。福建省博物院古陶瓷专家林忠干认为,闽清窑对研究福建青白瓷系的形成、发展以及与其他窑系的关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991年,福建省将这一文化遗址定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散落在社会上收集到的闽清窑瓷器。基本上都是青白瓷,有匣钵、垫圈、各种瓷片,还有碗、碟、盘、壶、油灯盏等日用瓷。由于火侯与烧制技术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呈色,青白釉中也有色调深浅之劣。还发现黑褐色碗,口沿处显出铁锈色,碗壁还有兔毫斑纹,外底露胎,其釉色和造型均与建窑兔毫盏相似。器形有敞口碗、敛口碗、花口碗、厚唇碗、深腹高足碗、浅腹矮足碗、圈足洗、平底洗、花瓣口酒盅、瓜形壶、水丞、研钵等等。有的器形胎体厚重,线条流畅,造型显得稳重而优美。有的轻盈、薄胎、划花流畅。可见各窑口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装饰上,采用了刻划、压印、堆贴、和捏塑等,既丰富了器类,又增加了美感。采 用划花装饰的器物,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饰卷草篾划纹的碗。它是用篾梳刻划出成组的弧形线条,并配以流畅、生动的卷草纹,纹饰活泼而不凌乱,有时两种纹饰一器并存,相映成趣。这种纹饰与福建同安汀溪窑的珠光青瓷很相似。闽清窒窑除了烧制日用瓷器之外,还烧制了部分工艺品,如瓷雕塑等,笔者就收藏了如图一只狗的雕塑,从其他闽清窑收藏者藏品中还有各种动物造型。 中国水下考古队前些年在南海海域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对一些出水的瓷器无法判别其窑口。有专家对照闽清义窑瓷器标本,认为那些无法判别窑口的瓷器产于义窑。近年在澎湖列岛海域也出水了类似义窑的瓷器。2006年,在福州连江县的东洛岛海域发现了元代沉船,出水了数量可观的元代青瓷器,经专家鉴定是闽清义窑的产品。在日本也发现闽清义窑的青瓷产品。近年在连江截获的一艘走私船,发现许多古瓷器,专家确认是闽清义窑的产品,现该批瓷器珍藏在连江。但义窑的瓷器却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为了解开义窑之谜,闽清县博物馆的林跃先馆长多年来跑遍了闽清的山山水水。 不久前,在福建省闽清县文物考古人员和东桥镇村民的带领下,福建省文物考古专家在该镇义窑下岗窑址找到了2座保存完整的宋元龙窑。这一发现不但填补了福建省古龙窑完整性的空白,在全国也属罕见。同时从实物上印证了闽清义窑是我省宋元时期青白瓷的最大窑址这一说法。 在挖掘现场可看到,此次发现的两座龙窑,一座窑炉长达104米,一座炉身保存完好的还有40多米,呈阶梯形向上延伸。因年代久远,窑内的瓷器多以破碎,龙窑窑壁是以窑砖与废匣钵砌成,拱顶是以契形窑砖拱砌而成,它高出山坡地面,并在窑身两旁间断地以石垒成窑堆。据了解,这是典型的宋元时期的砌窑工艺,这种行制在窑业上称作“分室龙窑”。 在闽清,龙窑又称蛇窑,大抵是因窑炉呈长条龙形而得名,它是该县烧制瓷器产品最古老的窑种。龙窑多依山而建,倾斜在30—40度左右,一般长50—60米,最长达百余米。构造有拱顶、窑节、窑门、窑壁、窑底、烧火孔、窑坪等,除烧火间外,各窑节内成梯层空腹。龙窑装容量根据坯体大小,一般一次可装3—6万件。燃料用松柴,每次耗柴量120担左右,时间20—24小时,最高烧成温度达1200多度。 闽清县素有“瓷都”之称,从1958年文物普查,1983年、1987年复查至今,先后有已故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我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叶文程教授到实地考察,仅东桥镇的义窑、青窑、大安、安仁溪一带就挖出古窑的山头20多座,绵延10多公里,100多个古龙窑遗址,该遗址1991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桥古龙窑的制瓷时期大约从北床12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下半叶,南宋时瓷器生产就具相当规模,这可以从龙窑生产人员推算出,以每条龙窑10—20人算,也有一两千人。当时义窑生产的日用粗瓷除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永泰、闽侯、龙溪等邻县,还曾远销东南亚等地,可以说鼎盛一时。随后至乾隆、嘉庆间,闽清瓷器生产已从义窑移至池园丽山头,一直延续生产销售至今。 日用粗瓷是闽清东桥义窑延续百年的传统产品,如碗、洗、热壶、碟、罐、盅、炉等,青白瓷碗内心压印“寿”,凹底洗内心压印“福”或“满”字。义窑瓷器釉色以青白为主,黑褐为次,釉厚而均匀,外表光润,造型精美。此外,东桥义窑出土的宋瓷已有彩绘工艺,上有兔毫斑纹,手法上采用刻划压印,堆贴和捏塑等多种工艺。 宋代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较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也各具特色。如宋五大名窑,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县)、汝窑(河南临汝)、定窑(河北曲阳),哥窑(浙江龙泉)。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更有发展。南方的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以生产高质量的青白瓷为主。闽清义窑属民窑,其窑炉和产品有自己的特色。 义窑村和临近的青窑村,方圆10平方公里范围内,到处都是窑址群,数量非常多,当地村民没人去盗挖这些窑址,都能自觉地保护珍惜历史遗产。但今年9月,中央电视台播出《走进福州义窑之迷》的纪录片后,不少盗挖者闻风而来。“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挖,多时五六个,少时两三个,有福州、厦门、泉州的,还有浙江、广东的,这些人带着镐头、锄头,满山乱窜,只要看见不长树或草木稀少的地方就挖,挖出来完整的瓷就带走,挖破的就丢得到处都是,把原来好好的山都破坏了。”另一个谢姓村民说,以前也有少数人来此盗挖古窑,但不像现在这样有组织,“现在有的人还带着专业探测工具和比较好的挖掘工具呢,最坏的是,他们挖完也不回填,好多碎瓷片堆到路上,我每天都要到山上收脐橙,摩托车轮胎好几次都被瓷片划破了。” 闽清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吴贤珍表示,闽清古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期来,一些文物贩子蠢蠢欲动,县里陆续接到一些举报,个别村民也有盗挖、盗卖行为。根据《文物保》和《福建省文物保护条例》,盗挖、盗卖文物都是违法行为,目前,闽清县已以村干部和文化协管员为主成立了保护小组,并成立了巡逻队加强打击力度,发现有盗挖、收购古陶瓷现象,将立即上报门,同时还将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召开村民会议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力度。 闽清县博物馆馆长林跃光说,盗挖文物是违法的,村民和当地村干部都曾反映过此事,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都曾前往查看,但古窑址保护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以前公路没通,保存着比较原始的状态,破坏比较少,交通发达后,对窑址的威胁越来越大,闽清县博物馆负责全县的文保工作,但只有2个人,所有的费用一年只有2万元。但由于该遗址面积过大,保护起来比较困难。 宋元古窑文化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工作需多管齐下。一方面,当地群众应该提高文物保护意识,自觉保护古窑遗址不受破坏,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和管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保护,同时加大对破坏古窑遗址行为的查处力度。此外,有关部门和专家应该展开摸底调查,制定系统的保护方案,对古窑址文化遗址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研究。